回答“为什么要……?”(包括回答意义、作用、必要性、原因等问法),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政策、方针其现实意义的理解,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合肥家教网老师认为某一方针、政策等主观举措的出台,根源在于客观现实的需要,即它应当是从当前实际出发的。所以,首先应当讲清它是什么实际的要求,实际是怎样的,它要求怎样做,这些就是所谓的必要性;另外还要讲清这样做的后果或可能的影响,即阐明意义、作用。简言之,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应就上述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说明。注意在讲意义时, 应由近及远、由直接而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的展开。
(1)这类问题一般直接设问居多,不提供相关材料,或提供的材料对设问基本没有指示作用。在高考中相对较少,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材知识及其框架结构,包括当前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现实意义。在回答问题时,以设问为中心,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排查选择相应的知识点,进而按一定逻辑结构理清思路,确定表述方式。
这类问题通常让不少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不知怎样去展开自己的思维。其实,总结常用的经济、政治意义,还是有一点规律的。经济方面的意义无非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对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革,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政治方面的意义根本上说表现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对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维护,维护社会稳定。具体可按照教材结构大致从国家制度、党、民族、国际关系几个方面展开,尤其是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原则,党的性质、宗旨、领导作用、党的建设的加强完善,这些是政治常识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明确这些,对答题应当是大有启示的。
(2)阅读材料对答题有明显指示作用的意义类问题,在高考中相对较多。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一般来说,高考题目的材料是比较规范的,借助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标点等进行阅读、先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转化为相应的学科内容,分层次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