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5517 3302 李老师
在线QQ: [合肥家教]
  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合肥家教网 >> 名师在线 >> 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基础性”
合肥第一家教:http://www.hfno1.cn/ 编辑:学成教育 更新日期:8/26/20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其中的矛盾还不少,实践中许多做法偏离基础教育的方向,违反教育科学规律。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认识真正的基础教育,如何实现真正的基础教育,如何保证基础教育不偏离方向,是我们老生常谈而又不能不谈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幸能够专门采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希望他既能够澄清对于基础教育的误读,又能够寻找到解决基础教育困境的途径,保证基础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要打好儿童青少年全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其次,要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再次,要打好走入社会的基础。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此为出发点。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今天,基础教育的问题很多,不仅令教育专家不满意,其实就连许多父母与学校也不满意,整个社会似乎都感到了基础教育在走偏,国家和教育学者一直在致力纠偏,但效果并不理想。多年以来,您就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做过解释,多次呼吁要坚持基础性方向,不要加重学生负担,今天还希望您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一点探讨。

     顾明远教授:我们国家在建国以后一直注意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但这是一个一直在解决而又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50年代毛泽东得知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就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3年,他发出了“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的号召,提出了增加睡眠时间、减少上课时间等具体措施;1964年春节座谈会上,他又批评学校课程太多,害死人,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这些都切中了基础教育中许多问题的要害。江泽民在2000年就学生负担问题专门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里的负担当然指的是知识方面学习负担。为什么我们老是喊减负而减不下来呢?我想原因很复杂,但首先是我们对基础教育中基础性理解上有偏差。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基础”二字。从字面上看,基础相对于主体或主干,它是事物或物体最基本、甚至是最重要部分。那么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主要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顾明远教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整个教育历程的根本。这是相对于教育而言的。但从人的发展来看,基础教育更指的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这样表述我非常赞同。作为人生发展的基础,我想这其中有三个方面:打好儿童青少年全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打好走入社会的基础。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是的,相对于狭隘的知识教育来说,基础教育这三个方面使命的认识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同。但是在具体理解三者内涵,处理三者关系方面许多人还是不太明白,甚至还有误区。比如,为什么说基础教育的使命表现在这三方面呢?什么才叫身心健康的基础?什么叫终身学习、走向社会的基础,难道打牢知识、多学些琴棋书画不是走向社会的基础吗?

    顾明远教授:在基础教育这三个方面使命的关系中,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互为条件的。学好知识可有利于对健康的认识,可以为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列宁说过文盲是排除在民主之外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就重要性来说我甚至认为,身心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前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能现在人们理解上不太困难,但心理健康人们的认识就没有那么看重了。但现在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令人担忧。不久前有报道,上海有一个12岁的少年跳楼自杀了,还有某高校一个刚刚入学的研究生也跳楼结束生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今天学生心理问题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了。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的心理问题都固然很复杂,但都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寻找到根源,与我们的基础教育不重视身心健康都有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很特别,未必非要心理健康课程才能解决,关键在于平常,它是无形的。有时老师平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为孩子埋下了心理问题的根。比如,一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对一个问题没有想好就大胆地举手发言,这是个好事,但由于答案没有符合老师的意图,往往被老师冷落甚至是奚落一番,要知道,此番对待极可能造成了学生自卑、抵触、怨恨的阴影。

     还有,对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东西,特别是“三好生”评比。我呼吁过许多次,希望取消“三好生”评比。因为它既不符合教育方针,也不符合心理规律,这种行为对没有取得“三好生”的学生是个打击,对于获得“三好生”称号的也未必是个好事。我曾经问过获得“三好生”的学生,这个荣誉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说,获得“三好生”后自己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加按照老师说的行事。这充分说明,“三好生”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个枷锁,约束学生的行为,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甚者,由于追逐“三好生”,使得学生学会了功利,为“三好生”荣誉而学习。这值得人们思考,我们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奴才?这是其一,其二,对于没有获得者来说,它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三好生”毕竟少数,许多学生从来没有获得过,这对他们来说无疑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容易成为一生的思想包袱。从根本上说,评选“三好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把广大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培养少数人全面发展,因此只评几个“三好生”导向是不对的,真是那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例如,只评10%的“三好生”,这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失望甚至绝望,而且越远越无望。评选“三好生”是把我们成人社会的评优的做法拿到教育中的简单套用。成年人定型了,评先进模范可以,这不适合未成年人。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按照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模仿榜样的方式来获得的,“三好生”是否符合这种学习理论而有一定道理呢?

    顾明远教授:这是不同的,儿童需要榜样,但榜样不是评出来的,如爱因斯坦和菲尔普斯都是榜样,是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实际也是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榜样。榜样学习中的榜样与我们评出来的“三好生”是不同的,榜样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他/她心中的重要人物(榜样),而我们平时所谓的“三好生”并非就是真正的榜样,因为“三好生”中许多是一好代百好,也就是学习成绩好基本上就能够取得“三好生”,但我们知道学习成绩只是人发展中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三好生”的评选带有很大的教师意图,甚至夹杂着“不正之风”,这就使得所评选的“三好生”很难令人信服,或者很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每个人表现是不同的,不要通过“三好生”把人定格在某个地方。

     有报道说,中国一个代表团参观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时,特意到一所友好学校访问,带去两只大熊猫玩具作为礼物。在交接时中方代表说,两只大熊猫中一只送给学校中表现最好的男生,另一只送给表现最好的女生。不料美方校长说,我们没有这样最好的男生和最好的女生,所有学生中,有的在这方面表现好,有的在那方面表现好。这让中方代表很尴尬。这个故事对我们应该很有启发,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标尺来衡量学生,而不是以一个“三好生”来定格一个学生。有人批评中国过去的教育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而不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日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教育荒废”现象进行了认真反省,提出了培养心灵的教育,认为培养心灵是教育最基础的,这种基础观应该和您的观点是一致的。

      顾明远教授:是的,心育的确应该是教育中基础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最重要的,超越其他,教育还要打好另外两个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走向社会的基础。

      中国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很有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要肯定。但问题是,我们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过分强调了知识本身,而忽视了比知识更加重要的方法,以及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教育中,往往是老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老师的启发代替了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我很早就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新课程有个方面很重要,那就是提倡探究式学习,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注意兴趣和爱好,现在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与志愿,有的就是父母的、甚至是祖父母的。兴趣中首先是专业兴趣,比如天文课外小组、生物课外小组,通过小组的共同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培养兴趣。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诺贝尔奖不是培养出来的,从其获得者来看,他们成功的因素归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兴趣+坚忍不拔的意志,所以兴趣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提出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也就是业余爱好;三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作品和科技著作)。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二、三岁还没在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那么教育者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坐立不安,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个性的“灰溜溜”的人。所以,我提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当然,还有一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走向社会的基础,主要是责任心,学会与人相处。判断这个基础有四个标准,也就是“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要认识到人是自然中的一员,要学会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要有自然的心态。二是正确对待社会,包括正确对待家庭、社会,在家庭要学会尊重父母、家人,学会孝敬老人,在社会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尊严、习俗、文化、权利等,要学会集体生活。试想一个人连同宿舍的人都处理不好关系,怎么能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呢?三是正确对待他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一切,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四是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并不容易,特别要能正确对待荣誉、挫折、损失,我们有些孩子从小就有“官本位”思想,非要当干部不可;还有的孩子不能对待自己的挫折,动不动就要跳楼。

     综合起来说,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分数;真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适应今后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而不光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很高的分数而没有自己的兴趣和毅力,得到了很多“特长”证书而没有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或专业素养,这种偏离了基础性的学习与我们的美好初衷往往背道而驰。

 

   上一篇: 教育孩子的八大智慧
   下一篇: 开开心心地过一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理念 | NO.1口碑 | 招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家教流程
地址:北一环与站西路交口嘉华中心A座2单元701 (新亚汽车站对面)   皖ICP备11001492号-40
咨询热线:155 5517 3302 李老师 (微信同号)
Copyright 2008-2030 天地技术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