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很长时期,人们较多地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常发生在学困生身上,而近年来诸多的调查表明,心理问题同样困扰着学业优秀生。1999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2004年,复旦大学谭晖等人对上海市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9%。2006年,刘超正等人对湖南省示范性高中314位学生进行调查,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4.8%,示范性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学生差,其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不容忽视。
学业优秀生因为他们表现出学业优秀的“光环”,掩盖了许多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他们往往伴随着学业优秀生的成长而起着负面的作用,而这些被忽视的因素通常导致了优秀生的诸多心理问题,阻碍着学业优秀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因素在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学生成材的基础。本文试图唤醒对学业优秀生持有更多关注,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建立一个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一个学生,使我们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优秀学生。
一、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苛求完美。这种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在行动上过于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稍微做得不完美,便惴惴不安,情绪不稳定,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即便有好成绩,也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过高期望,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如人意,在学校中体验最多的是不满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往往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和与周围的人相处困难,人际关系敏感。
2.片面消极。在认知方式上容易看到事物的消极面,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经常担心会发生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心理承受能力更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对已都很敏感,由于追求完美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由于过于关注消极面而对他人的言行颇多微词。
3.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学业优秀学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过分关注消极面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总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他们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
4.对失败异常敏感。学业优秀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对失败异常敏感,他们常常会由于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挫折感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持续的不良情绪就会转化成躯体症状,如头晕、失眠、胃痛等。
二、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成长过程中个性积淀的结果,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其身心健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1.高中生青春期的特殊性
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发展处于未成熟阶段,适应能力较差,情绪情感不稳定,易冲动,理智和情感冲突强烈;高中时期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萌发和发展,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生理的迅速发展与滞后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不统一,出现强烈情绪反应的“性困扰”心理。
2.学校方面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是目前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里最尴尬的一块,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一系列违反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学生最着急学习成绩不理想,最害怕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学生总处于一定的心理激发水平状态。而过高的心理激发水平,会降低个体的学习效率,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可能助长学生忧郁和偏执行为的发展,极端情况下还会诱发精神性疾病。
教师教育教学负荷过重,许多教师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有效的沟通,师生间的冲突影响或者伤害学生心理,学生产生的压抑感、消极情绪。
3.父母期望
高中学业优秀生是一个承载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而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会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
4.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和稳定、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的中学生冲击是巨大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容易左右学生心理。学生自身多元的价值观冲突使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中生对自身无法适应和认同,自身的心理各个方面不和谐,强烈的心理冲突转化为焦虑和强迫等表现特征。
三、高中学业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高中学业优秀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承受的竞争压力更大,学习负担更重,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更高,其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不容忽视。要提倡健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变过度期望为适度期望,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变单一引导为综合引导,变单纯知识传授为行知结合,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拓展视野、锤炼意志、开阔胸怀。。
1.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邀请心理学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师,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早期发现并矫治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2.关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以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创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各个学科、各项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每一课堂中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家校之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在进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并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促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参与、理解、支持和配合。
4.优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常是隐性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比如,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问题、考试焦虑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恐怕得国家、政府、社会全面重视,从改变人才观、改革人才选拔模式、健全考试制度、优化考题质量等方面去努力。
高中学业优秀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