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才能更好感悟课文内涵。
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在讨论解疑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无疑会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满足一个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就会引发他们下一次更深层的思考和提问。此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真正使教师的教服务与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一定都要亲自回答,可以以恰当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即所谓“把学生踢来的球在踢回去”。通过学生间的研究讨论,思考论证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思考,这样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