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3、4岁的时候,家长们总是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记忆力十分好,特别是一些让他觉得兴奋的东西,甚至可以从3岁一直记到5岁。很多家长都引以为傲,觉得孩子是天赋异禀,到处寻访早教的方法,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习一点。但是上了小学之后,不少之前记忆力很好的孩子,渐渐的变的记忆力很差,上课刚讲过的东西,记得很艰难,丢一点丢一点的,到了第二天基本忘光了。家长们很着急,为什么会怎样?
其实,孩子的记忆力可能并没有变差,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负担加重,而且成天都被困在课堂上学习那些抽象的知识,他的大脑无法消化那些抽象的知识,单纯靠记忆相对来说是很难的,而且需要记忆的东西又特别多,孩子的记忆力自然渐渐的变的看上去很差。其实并不是孩子的记忆力变差了,而是我们的教学可能无法引起孩子脑子的兴奋和活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导致孩子的脑子一直处于机械运转的状态,缺乏一点润滑剂。
那么,如何让孩子的记忆力变的跟小时候一样呢?(这里的记忆力并非仅指记忆本身,而是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就是要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能够让孩子多种感官都能体会到。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上课不需要每次都待在教室里,应当尽可能一周给孩子安排2节左右的户外课堂,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一起来感受知识。让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能够同时运动起来,以此来加深印象,能获得相对较好的记忆效果。
当然,记忆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唯有通过自己思考出来的知识,才能够最深刻的记忆在脑子里。比如,在一些讲述自然科学的课程里,教师可以把孩子们都拉到户外,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并调动多种感官一起思考,最终来发现规律。比如在讲述植物的花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去观察去发现到底植物的花在整个植物生命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花具体是由哪些部分来组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观察,并和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而且通过观察之后,也能够发现不同的花之间有哪些特性。通过这些实际的接触与多种感官的感受,并通过与同伴们的讨论思考后得出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就变的十分容易记忆。这样的记忆过程,不仅仅使孩子掌握了知识点,而是也教给了孩子如何去掌握知识,如何学习,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