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一般人认为它强调的只是形象思维,靠感性的认识便能领悟其中的意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很科学。对于形象内容的理解,同样要有理性的思考;如果缺少了理性的思考,就会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
我们学习课文《信陵君窍符救赵》,有一个问题总让我们不太好理解,就是侯赢为什么要自刭?一般人习惯地把它归为是“士为知己者死”。而如果要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还有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侯赢不可能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实现“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空泛的观念。在侯赢把事情安排妥当以后,他完全可以按照“功成名退”的原则,找个安静的地方颐养天年。可是他选择了自刭,其原因恐怕远非“士为知已者死”。
信陵君临行前时,侯赢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全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听了这些话之后,哭泣起来。当侯赢知道信陵君为晋鄙而哭之后,他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一方面,他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仁爱的主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以觉得信陵君太软弱,而对一位政治家来说,这样的仁慈,往往会酿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侯赢毅然决定牺牲自己来坚定公子杀晋鄙救赵的决心。而信陵君正是理会了侯赢的意图,才没有一丝一毫的劝止。
有了这样的思考,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深度的理解。这种理解切合人物性格的必然发展,符合故事的逻辑合理性,也使侯赢的形象更加丰满伟大。
学习语文,在进行课外阅读是也不能完全停留在感情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而要透过现象,深入思考,从而理解出作品的底蕴来。比如我们来看归庄有一首《落花诗》: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
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阴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这首诗,如果只从表面上去理解“落花”那就没有一点味道了。细细读来,作者是托物言志,诗人借落花表达志士不屈的精神,反映反清情怀。在这个层面上解读,整个诗作就容易理解了。
首联描绘江南春天即将过去,群英凋残,暗指抗清运动趋向衰落,抗清志士或死或散。一个“叹”字,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悲哀。第二联写燕子蹬踢花枝,莺儿叼啄花朵,摧残春花多么急切。而粪坑泥淖般污秽之地到处都是,锦茵碧席般雅洁之地寥若晨星,芳洁的落花竟无处安身。这两句提示了由于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抗清志士无处容身的险恶环境。颈联写早上星斗阑干,晶莹的露珠挂在凋零殆尽的花枝上,而华贵的园圃里,绿叶在斜阳中长得正肥。此联上句用“芳条冷”比喻守节全志者面临艰苦的环境而坚贞不屈,后一句用“绿服肥”比喻屈节降清者一时得势,张牙舞爪。最后一联写诗人掩上蓬门独自惆怅,一任芳草长得蓬蓬勃勃,表达一种“遗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坚定意志。
其实,学习语文要学会思考,不完全体现在纯阅读上,就是在应试状态也不是考“死知识”的,而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答案来。
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要求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上一句与前面语脉相通的结束语:
在美国一所大学里,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美国一些人因为误解,曾一度大肆宣扬北京打狗问题,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不讲人道主义,一些美国学生就此向北大学生张有学提问。张有学回答说:“北京是打了些狗,但都是疯狗,疯狗是要咬人的。北京打疯狗,正是为了保护人。如果你们说这是不人道,那么我要问,在我国农村,农民最爱的是牛,因为牛是勤劳的,可是你们每天大量杀牛……”对方哑然了。
这道题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得分,稍一欠考虑,就会得出不恰当的答案。一般欠考虑的学生,不认真分析题干和具体语境,简单从事,就会自然地填上诸如“你们就人道吗”或“你们更不人道”等等的句子来。乍一看,这样写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因为你指责对方“不人道”,也就等于默认了自己一方也是“不讲人道”,达不到反驳的目的。要明白反驳的最终目的在于推翻对方的说法,而不是以牙还牙,指责对方。
因此,该处应填上“这也是不人道吗”或者是“我们可以说你们不人道吗”等方面的反驳结束语。因为对方不可能承认他们不讲人道,这样就间接地否定了他们对“中国不讲人道”的指责,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可见,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要处处学会用思考的眼光看问题,往往会有所得;而一味地采取性情阅读,感性理解,就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