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最初计划,可能要准备若干这样的本子,供儿子中考前修补知识漏洞,确保中考考出好成绩。可是现在中考在即,儿子却一个本都没用,一个错题都没写。
开始,我常劝儿子,让他养成使用“错题本”的习惯。后来,儿子给我讲了他不用的原因,说得似乎有理,也说服了我。此后,我再也没有坚持让儿子使用“错题本”。
那是一次期中考试过后,我指着儿子试卷上的错题对他说:
“儿子,把这道题抄在‘错题本’上吧!”
“不用了,我已经知道了。”儿子回答。
我不满地说:“知道什么了?”
“知道错在哪了!”
我盯着儿子说:“知道了很好,但还可能遗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经常看看,下次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我只要认识到错误的本质,就不会再犯了,记下来干啥?错误不需要怀念。”儿子认真地说。
听了儿子的话,我感到有些惊诧:“哦!‘错误不需要怀念’,挺新鲜的观点啊!说说看。”
“关键是要认清错误的本质,看是什么性质的错误,也就是真错误还是假错误。”
“嗯!?真错误假错误?错误还有真假之分?”我不解地问道。
“对啊!真错误就是错误或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错误。”
“爸爸有点儿糊涂了,没明白什么叫‘真错误’。”
“举个例子吧,比如打人骂人就是真错误。这种行为侮辱人格侵犯人权,至少不符合人类道德规范。我认识到这种错误的本质了,不需要记下来,也不需要以后再提示。”
“嗯……那什么是‘假错误’?”我接着问道。
“比如在咱们国家,有人开车左侧通行,他就犯了一个‘假错误’,其实就是违背了某些规则习俗。这种错误只是人们长期沿袭的一种习惯而已,无所谓错与对,在这里错误在那里正确,在那里正确在这里错误,这种叫‘假错误’。我明白了这些规矩就可以了,也不用记下来。”
“在学习上,哪些是‘真错误’呢?”我饶有兴致地问儿子。
儿子想了一会儿说:“比如,解题思路错误,这种思路把我引到错误方向或者多走了冤枉路。”
“你怎么对待这样的‘真错误’?”我问。
“只要彻底理解,认识到错误本质,就能在头脑中深深扎根,这样永久性解决问题,不用重复劳动。反之,即使记在本子上,也有可能还犯。”
“哪些是‘假错误’?你怎么对待?”我接着问。
“一些格式上的表达方式上的错误,这些都属于约定俗成,我注意到了,一定‘入乡随俗’,按规定按要求办事儿。”儿子像在表决心。
我觉得,儿子说的还真有些道理,如果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到错误,把学习上的错误认识到“打人骂人”的程度,那真就不用经常提示“不打人不骂人”了。如果能很快认清错误改正错误,从根本上避免再犯,那“错题本”显然就是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