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导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总强调要与“大学生身份”对应,搞高科技、创新型,不太重视社会真实需求。现在一谈大学生创业,就讲自主知识产权、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因为这才与他们的“身份”符合,也似乎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教育的期待。
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这些基金明显鼓励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最好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这些看法和做法,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大学生在选择“非主流”、“非共识”创业项目时,不但面临资金难题,还面临舆论压力,卖猪肉、卖盒饭,肯定需要很大的勇气;
另一方面超越了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际——虽然高校可以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他们在校园里就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但必须承认,让初出茅庐的大孩子们去办高新技术企业,是把大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了。